近期,央行公布的7月货币信贷数据引起广泛热议,尤其是7月M2同比增速下跌1.6个百分点至10.2%,而M1同比增速加快至25.4%,为7年半以来最高,并将M1与M2增速剪刀差推至历史新高,在此之前的剪刀差高位为2010年1月的12.98%。
相关受访专家表示,对于M1与M2的剪刀差,央行已经否定了“流动性陷阱”的说法,在央行给出的三点原因中,活期存款机会成本下降或是主因,而本次剪刀差表现虽有异,本质却有相同,比如可看作经济增长向好的前兆指标。
央行已经否定“流动性陷阱”的说法
据了解,狭义货币M1由流通中的现金(M0),以及机关、团体、企业、部队和事业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、农村存款和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组成,不包括居民的储蓄存款。M1的流动性居中,体现当前市场需求,最直接作用于当前的物价水平。
广义货币M2由M1和准货币组成。准货币是一定时期内不会被直接动用的货币,主要包括定期存款、居民定期和活期存款,以及信托存款、委托存款等其他类存款,在数量关系上等于M1、定期存款、储蓄存款、其他存款之和。M2的流动性比M1和M0都要低,可用于观察和调控中长期金融市场。
业内人士表示,M1与M2剪刀差的扩大,在某些情况下是因为利率对于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下降,即所谓的“流动性陷阱”。据了解,这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,当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,任何货币量的增加,都会被单位以“闲资”的方式吸收,因而对总体需求、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。
那么本次M1与M2剪刀差扩大是否是“流动性陷阱”的表现呢?8月15日,央行在官网上对“M1与M2剪刀差扩大是否是进入‘流动性陷阱’的反映”的问题,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,2015年下半年以来M1增速持续上升,主要是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加快。该负责人表示可能有以下因素:一是中长期利率降低,企业持有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下降。二是房地产等资产市场活跃,交易性货币需求上升,尤其房地产和建筑业公司持有的货币资金增加比较多。三是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过程中会暂时沉淀一部分资金。
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,由于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M1基数比较低,很多月份M1增速低于5%,也明显低于M2增速,所以近期企业活期存款多增加一些,M1增速就出现明显上升,这里面也有很强的基数效应。央行相关负责人认为,M1与M2增速“剪刀差”主要反映货币在各部门分布以及活性方面的变化,这与“流动性陷阱”的理论假说之间相距甚远,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,不能作为衡量是否进入“流动性陷阱”的指标。
活期存款机会成本下降或是主因
对于M1与M2的剪刀差,央行给出了三点原因,不过在三点原因中,哪点是主因呢?
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,商业银行定存利率持续下行,实体部门持有活期存款机会成本快速下降,可能是其中关键的驱动力量,而房地产成交的放大边际上存在一些贡献,至于地方债务置换应该也不具有主导性影响。
高善文解释道,企事业单位将政府下拨资金暂时存放活期账户,又或者是实体企业储备现金,以偿还债务、降低资产负债率,确实能够解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的增长;但需要看到,在企业部门存款活期化的同时,住户部门同样经历了明显的存款活期化,而住户部门不存在债务偿还或去杠杆压力。事实上在这段时间里,住户部门还在加杠杆,这是债务置换或去杠杆的说法难以解释的。
高善文表示,持有现金类资产之所以具有收益,最重要的原因在于,它能够使得个体的交易行为连续发生,降低由于支付手段不足带来的交易中断、推迟或被迫取消的风险。因而实体部门对现金类资产的需求,部分地取决于交易行为的活跃程度。一般而言,名义GDP增速越高、资产市场成交量越大,现金类资产的需求也越高。
从统计数据看来,去年三季度以来,名义GDP增速触底企稳,但回升幅度十分轻微,对现金需求的刺激应当有限,似乎不是这轮活期存款上升的主要原因。高善文指出,经济稳中趋弱,货币政策总体趋松,定期存款利率持续下行,持有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快速下降,能够为一系列金融指标的变化提供比较一致的解释,可能在背后发挥了关键的主导性作用。
自2014年底央行降息以来,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持续下调,活期存款利率相对稳定,两者利差收窄至历史最低水平,降幅达到150BP(基点),这也驱动了企业和住户部门的存款活期化。
高善文还提出了几个相关联的证据,一个关联的证据是理财市场。在2014年底至2015年四季度,由于定期存款利率持续走低,理财产品与银行定期存款利差持续攀升,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。这导致定期存款转为理财产品,至少部分地刺激了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在过去两年继续扩张,速度甚至还有一些加快。
其他支持性证据包括债券型基金、货币型基金份额的变化。债券型基金规模在2014年底回升,2015年三季度以后大幅度扩张。货币型基金规模自钱荒以后持续快速增长。这些变化与活期存款规模的快速扩张是类似的。
另外,高善文表示,如果定期存款利率快速下降,那么持有外币存款的相对吸引力上升,资本流出将会扩大,这与期间资本流出的表现是一致的。实际上,利率下降与房地产市场成交的放大应该也有关联。
表现虽有异,本质却有同
事实上,过去一年多出现的M1攀升、M2平稳、M1与M2剪刀差走阔现象,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。例如,1996年~2000年的降息周期里,3个月定存与活期存款的利差累计下降了250个BP。这期间,M1增速大幅提升了15个百分点,M2增速大体维持稳定,M1与M2增速差显著扩大,与当前的现象十分类似。
高善文总结到,投资需求强弱、名义GDP增速高低(不完全等同于投资需求强弱)、信贷主动投放或收缩、持有活期存款机会成本等四类变量,能够解释绝大多数的货币剪刀差。至于地方债务置换、财政政策操作、实体部门去杠杆等因素,微观层面存在一定的证据支持,但应该也不具有宏观层面的主导性影响。
“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”,历史上M1与M2剪刀差对于现在有何借鉴作用?
华泰证券分析师王宇鹏表示,在M1中,单位活期存款占比高达84.5%,M1更多代表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的规模,因此M1增速一般可以看作资金活性指标,也代表了企业进行投资购买的准备金,因此该项指标与经济走势息息相关,剪刀差的形成往往伴随着通胀上行、经济增速提升或股市增长。
据统计,历史上剪刀差的形成,除第一次(1997)之外,其他均伴随着通胀的上行,剪刀差基本可以看作通胀的先行指标,而历史上的多次剪刀差的形成同样伴随着经济增速提升或股市增长。
而本轮剪刀差总体,与历史规律呈现有所不同,其经济背景表现为通胀上行,经济增速下行,从2015年6月份到2016年3月份,CPI增速从1.39%上升到2.3%,GDP增速从7%下降到6.7%,上证综合指数从3373.21下降到3109.11。也就是说本轮剪刀差伴随着经济增速和股市同时下行。
尽管总体呈现不同,但王宇鹏表示,其实剪刀差的历史规律在经济增长、物价和资产价格方面仍然有所体现。一是在经济增长方面,剪刀差主要体现在工业企业利润的恢复和房地产投资的恢复,这些都是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;二是通胀问题,剪刀差尽管没有反映在CPI层面,但是PPI的回升,已经一部分反映了剪刀差的规律,背后的机理是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;三是M1增速的上升,反映在其他资产价格上没有反映在股票市场价格。资金“活化”的过程反映在了一、二线房地产或期货市场的价格上。因此,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看,M1增速较很可能是由卖股买房导致的。
(原作者:中国经济导报记者|张洽棠)